抖音如何从众多APP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
2018年,有一款现象级的APP火爆中国互联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说的是哪一款APP,没错,就是抖音。对于抖音的火爆现象,爱者有之,恨者亦有之,喜欢抖音的人认为抖音非常好玩,讨厌抖音的人觉得玩抖音的人不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对立的口碑评价呢?抖音又是如何火起来呢?
时代的更替是一款APP能否火爆的根本元,抖音火爆的背后90后和00后的全面崛起。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当时短视频正处于高热度阶段,低门槛低成本地分享生活信息的短视频成了很多人钟爱的互联网产品。
早些年短视频积累的火爆程度,已经成了移动时代下品牌投放广告的共识,在这个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抖音,不必再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让用户去认知它,它重点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在那么多短视频充斥着的社交市场当中脱颖而出。
抖音选择的方式是生产激励机制“中心化”,内容分发机制“去中心化”。一方面,抖音通过签约一批网红、MCN来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通过广告等变现手段进行激励。另一方面,采用“去中心化”的机制进行内容分发,通过算法持续挖掘普通用户的爆款内容,维持用户活跃度。
抖音的出现正好遇到了很好的社会条件,自2017年以来,抖音通过热点运营、明星带流量、扶持达人快速形成“年轻人的潮流玩法”调性,迅速实现用户规模化。
对于用户而言,为什么是抖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了解。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门槛”,市场青睐短视频而不是长视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短视频的进入门槛低。短的长度让这类内容非常“轻快”,随着移动通信建设越发完善,流量也没那么贵了的今天,短视频靠着这种直观的刺激方式给文字类内容带去了很大的冲击。无论从所需的生产成本,还是从观看成本来说,都要比长视频小得多。
第二点是个体的本能,相比起大段文字,多数人更愿意看简单明了的图片。这同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原理有关,人类的大部分信息获取来源于视觉刺激,这种刺激对大脑来说更加直接。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载体,阅读的过程中多了一步处理与转化的过程。相较而言,图片的理解效率太有优势了,比图片更为直接的视频也远比文字的刺激更加直观。
第三点是场景,我们现在的生活高度碎片化,娱乐和打发时间的休闲活动都是在碎片时间内完成的,结合这种碎片化场景,这是短视频在消费维度上优于长视频的场景逻辑。
抖音的横空出世,后背是今日头条的全力支持,抖音的创始人叫梁汝波,是今日头条的技术总监,同时也是张一鸣南开大学的同宿舍兄弟,关系非同一般。从今日头条战略层来看,将头条从图文升级到短视频,这是大趋势。头条最初靠抓取内容为主要模式,后来砸了不少钱做内容体系,但是很多产品只是把今日头条当成一个内容分发渠道。抖音成立之初坚持自生产,几千块一个短视频,专人导演,专人拍摄,慢慢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生态体系,然后才大批引入机构账号。
然而在短内容快迭代领域,由于内容生产的壁垒较低,容易产生同质化内容,这也是抖音接下来会面临到的主要挑战,但这却不是最重要的挑战,我觉得抖音需要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棘手的挑战是政府的监管。相信不少人都知道今日头条忍痛把“内涵段子”下线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试想腾讯前些人被政府约谈后马上上线了防沉迷系统,但是抖音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抖音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社交性,要通过内容保持社交粘性,这注定了抖音很难做到腾讯那样,或许这才是未来抖音最大的挑战。